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据4月16日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在苏州昆山,今年55岁的外卖大叔王计兵出版了第一本诗集,名为《赶时间的人》。这位在送餐路上感悟生活,在烟盒、废报纸上写诗歌表达对生活工作感悟的人,因出版诗集引发网友热议。之前,他在辽宁做过木工,在山东开过斗车,中间还去过新疆打工,其间从没停止写作以及对文学的追求。
《赶时间的人》既是诗的名字,也是诗集的名字。“从空气里赶出风/从风里赶出刀子/从骨头里赶出火/从火里赶出水/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/只有一站和下一站……”总是赶时间的王计兵用这首不足百字的小诗打动了无数人,“刀子”和“火”背后隐藏的艰辛被更多人知晓。这首诗被诗友无意间发到微博,“外卖诗人”因此成为热搜。更让大众震撼的是,过去这些年,他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,至今已创作诗歌4000余首。
送外卖是维持生计,写诗是热爱生活。写诗或许不能当饭吃,但文学创作是一个梦想、一种精神支撑。“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捡拾麦穗,如今我希望捡拾文字,喂养精神,让它不再饥饿”。
现实中,很多人都有过梦想,都向往“诗和远方”,但囿于种种因素,难以化为实际行动。奔波、焦虑、浮躁,往往淹没了人们的“诗和远方”。“外卖诗人”的故事告诉我们,劳动不仅与文学创作不冲突,而且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。
每一位“赶时间的人”,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打拼。更好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,也包括精神生活,后者给予人的愉悦往往更深刻、广阔和持久。正如电影《诗》中主人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让很多人难以忘怀——一位自小喜欢诗歌的底层女性,直到老年才报了诗歌班,从此,无论身处何方,她都会随手记下涌动的情绪。
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与远方。”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,读诗、写诗并非精英群体的专属,“诗与远方”离每一个人都并不遥远。希望更多的人,从《赶时间的人》里读出自己渴望的东西,增添追求“诗和远方”的勇气,让生活更五色斑斓。(付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