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正文

环球快资讯丨就业的问题,“孔乙己”来背?

来源 : 36氪    时间:2023-03-31 20:02:42

从“小镇做题家”到“985废物”再到今年被频频提起的“孔乙己长衫”,每年的求职毕业季,都会有反映年轻人求职升学困境的“热词”在社交媒体上出现,经由无数相似却各有不同的个人故事被进一步传播,具象化日渐可感的群体性焦虑和悲观处境。


(资料图)

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从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寻求共鸣,当高学历从事体力活的故事不再成为新闻,当教育文凭长期处在通胀的流通环境里,作为同样需要发展机会和可能性的年轻群体一员,我们还能如何在如今的现实问题里,安放自己对未来和成就自我的想象?解决这个问题,真的要从个体脱不脱下长衫开始吗?

本期主播依菲和雅婷,从“孔乙己长衫”文化现象的讨论出发,回顾了我们自己的求职求学经验和挫败来源,尝试和大家共同探讨: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意味着什么?从自嘲到群嘲,“孔乙己长衫”背后的传播路径导入和隐藏了什么?教育的意义是什么?如果我们无法体认和明确控诉宏观问题,那在群体性的危机面前,我们或许可以先不要再自我攻击了。

(以下为播客内容的部分文字节选。)

从“自嘲”到“被群嘲”再到“被说教”,“孔乙己长衫”的传播路径

依菲:“孔乙己长衫”的传播,是从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的自嘲评论开始的。随后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,遭遇就业求职困境的年轻群体开始代入语境,分享个人经验,成为了广受讨论的文化现象。也有媒体直接发文,点名批评了“孔乙己文学”,表明虽然能理解毕业人数达到到历史新高以及经济下行的事实,最后却又落脚在了让年轻人提振情绪、走出象牙塔,摆脱悬浮状态的批评和说教上。

作为经历过求职困境的年轻群体一员来说,不但会觉得没被理解,甚至连抱怨情绪的正当性也消失了。这一系列话语,把个体的求职就业的成功与否,寄托在了个人能力与心态上面。也就是说,过度强调让个人去承担后果,反而会让普遍的困境趋于隐形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去过于露骨地指认系统性的问题确实很难,但我们不应该把时代的问题,全部都内化成个人的问题,让个体来背时代的“锅”。

雅婷:在我自己的求职经历里,其实身边很多人是从18年开始,就能感觉到就业市场的收缩了,可能一个相同的职位,前一年的入职条件和人数实际上是更宽松的。这些说辞的被发明和传播,实际上也是因为青年人的就业困境,在这么长时间里其实都没有被解决。调整心态和预期的说法两三年内可能还有效,五年过去后还是这样,就有点“痛打落水狗”的感觉了。且作为正要面对求职问题的人群来说,他们其实能感受到很实际的限制,比如说消化年轻人及应届生的行业在过去几年紧缩甚至消失,以及为什么会缺乏实习经验的问题。

依菲:而且在这样的传播话语里,其实也会演化出相对高等/低学历群体之间的互相攻击,学历区隔造成了所有人又自卑又自负的心理。但其实一个很残忍的事实是,大学教育系统最早在西方出现时,本身并不是一个只为了提供知识而出现的纯粹的场所,更多是为了用这样的教育选拔制度,去强化或者制造就业区隔,分流本就属于不同家庭背景阶层的人群。我们所谓需要“好”的工作,其实可能更多人是需要让自己认为属于/区隔于某个群体,其实并没有所谓的“低等工作”,我们只是害怕被归类为那些我们看不起的只能做“低等工作”的人,最后仍然回到了学历/就业,能否继续造成稳定的社会区隔的问题。只是可能国内有一个比较长的阶层出身大洗牌时期,会让大家忽略这一点。

雅婷: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,高学历人群在这样的批判中会成为明确存在的群体。但我们从实际经验来说,对一样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讲,同样的工作机会高学历人获得的关注和面试入职机会肯定也相对多。那那些普通或者低学历背景的人群要去哪里发声呢?之前有一个(尚未被求证)的新闻是说,某平台送外卖的人本科率30%,我看到这个事倒不是觉得自己只能去送外卖了,反而是担心那被挤兑出去的30%的人去哪里找工作呢?其实可能群体性的困境背后都会有宏观的问题,比如说外企撤资,具体的发展支持条件等原因。我们只盯着“孔乙己”的话,真正影响人命运的问题可能就在这个过程里逃逸了。

带入“小镇做题家”和“985废物”的背后,教育的本职和意义是什么?

依菲:只要开始求职和找工作,接触到知乎和牛客网这样的论坛,就不可能不焦虑。全球的求职市场都像一个滚筒洗衣机,让人不得不卷。我就是在2020年前后因为求职而被科普到了“985废物”和“鱼腩985”的概念,了解到“小镇做题家”的群体困境。

知乎有个up主叫弗兰克扬,曾提到过“电梯理论”。就是有的人能赶上好的时代红利机遇和家庭背景,那他就是坐在了一个电梯里,很多“小镇做题家”或者“天坑专业”的选择者就像是在爬楼梯。这样的话,无论爬楼梯的人多努力,可能都无法赶上在电梯里躺平甚至“倒立”的群体。而且由于“幸存者偏差”,很多人都只会盯着最好的工作看,但好工作之所以是好工作,就是因为99%的人都很难拿到。我们的焦虑或许源自总是在和金字塔尖的那1%的人相比较。

雅婷: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,大学作为象牙塔,会对同样经过考试制度挑选出来的这批人,创造大家似乎差异不大的场景。大家在同个教室、寝室和社团活动里,看起来差异不大,但其实不是的。不同的人能获得什么比赛奖励加成,取得什么样的深造和求职机会,其实都是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关的。

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,或者生命里很长时间都是在独生子女的成长经验里长大的。作为家里唯一的小孩,我们就是无可避免的会在接受家庭资源投资基础上,背负更高的期待。而且很多90/00后的本来也就是在城市化建设、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等氛围或时代环境里长大的,如果一个人他十几二十年的生活经验,都是在教导他要到大城市实现自我,要当白领,要取得高薪的职位,你怎么能指望他会在一夕之间就马上整理好自己的失落呢?这种失落或者抱怨情绪的出现,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呀。

这几年,每当我陷入个人发展挫折和自我怀疑的情绪里时,我想得比较多的问题是,“教育的意义是什么”。我曾经做过采访教培老师的稿子,有一个自认为是“小镇做题家”的采访对象和我说过很让人动容的话,“教育的本质并不是通过教育去塑造一个人,而是把你领上一条塑造自己的路”。接受教育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和感受了,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文凭无法兑现好工作了,就完全否定自己的努力,否定自己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。

依菲:教育机构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很不同的。当我们在期待教育机构的学历证书能给你提供上升通道、为你的生活水平做出许诺时,我们可能在期待一个和教育的本质完全不同的事情。我们是在期待教育机构来实现自己,还是期待教育来实现自己?如果是前者,会很容易失望,因为你能掌握的事情太少了,需要依靠时代政策的运气。如果是后者,我们则还是可以继续期待能通过教育持续改变自己,持续输入和输出。如果的你的机会在三十岁和四十岁那天才来临,你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,等到你的机会来临的那一天,才能好好抓住它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建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